剖腹产手术中正确的缝合方法对产妇术后恢复至关重要。标准的缝合技术需严格遵循解剖层次,逐层关闭子宫、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确保止血彻底、对合整齐,减少并发症风险。现代产科多采用双层子宫缝合,首选可吸收缝线,第一层连续锁边缝合肌层全层,第二层连续或间断缝合浆肌层包埋创面,这种技术能有效降低子宫破裂风险。
子宫缝合完成后,需依次关闭腹腔各层。腹直肌前鞘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恢复腹壁张力;皮下脂肪层超过2cm需单独缝合以减少死腔;皮肤层根据情况选择皮内缝合或钉合,兼顾美观与愈合质量。筋膜缝合需特别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导致缺血,过松可能引发切口疝。所有缝合操作需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缝线过密影响血供,每针间距保持0.5-1cm为宜。
注意事项包括子宫切口两端需超出切口0.5cm加固缝合,防止血管回缩出血;避免缝合时带入膀胱或肠管;术后需监测切口渗液及感染迹象。对于高危产妇如前置胎盘,可考虑预防性子宫动脉结扎。缝线材料选择需考虑产妇过敏史,铬制肠线现已少用,优先选用聚乳酸类可吸收线。术后早期活动需结合缝合强度评估,多层缝合者建议延迟剧烈运动至术后6周复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