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药物控制颅内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康复治疗促进功能恢复。具体分析如下:
1.手术清除血肿:对于较大或迅速扩大的血肿,需紧急开颅或钻孔引流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伤。手术方式根据血肿位置和病情选择,如硬膜外血肿多采用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可钻孔冲洗引流。术后需观察意识状态和影像学变化。
2.药物控制颅内压: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或高渗盐水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联合利尿剂。镇静镇痛药物可减少脑代谢需求,激素适用于特定情况。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避免过度脱水导致循环不稳定。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持续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及血氧变化,动态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颅内压监测仪可实时反馈压力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任何异常需立即复查影像并干预。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避免加重脑水肿。定期检测钠、钾等指标,纠正低钠血症或高渗状态。营养支持以肠内途径为主,保证热量与蛋白质摄入。
5.康复治疗促进功能恢复:病情稳定后尽早介入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语言及认知功能锻炼。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缺氧,针灸和推拿辅助缓解后遗症。长期随访调整康复计划。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避免延误手术时机或药物滥用。家属应配合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定期复查影像评估恢复进展,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