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调理痛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尤其对原发性痛经和部分继发性痛经能有效缓解症状。通过辨证论治,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因采用个性化方案,从根源上改善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达到止痛与调理并重的目的。
中医治疗痛经的核心在于通则不痛。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常用温经散寒的艾附暖宫丸或桂枝茯苓丸;气滞血瘀型则配合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散;气血虚弱者以八珍汤补益气血。针灸选取关元、三阴交等穴位促进经络畅通,艾灸神阙、气海可温煦下焦。中药足浴、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也能缓解痉挛性疼痛。临床持续3个月经周期的中药调理可使60%以上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50%。
治疗期间需避免生冷饮食,经前一周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阳虚体质者需长期保暖,尤其注意腰腹部防寒。若痛经伴随经量骤增、非经期出血或剧烈疼痛,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中药调理通常需连续3-6个月经周期,患者应定期复诊调整方剂。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使用活血类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