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共用物品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唾液传播:EB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腺和唾液中,通过接吻、共用餐具或食物等行为直接接触唾液传播。感染者即使在康复后,病毒仍可能长期存在于唾液内,具有持续传播风险。
2.密切接触传播:与感染者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如家庭成员或集体生活环境中,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皮肤黏膜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病毒在人群密集场所更易扩散,需注意保持适当距离。
3.共用物品传播:使用感染者未消毒的餐具、水杯、牙刷等个人物品,可能接触残留的病毒而感染。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有限,但仍需避免共用可能沾染唾液的生活用品。
4.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EB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胎儿。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感染后症状可能较成人更显著,需加强孕期监测。
5.血液传播:极少数情况下,EB病毒可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医疗操作中需严格筛查血液及移植器官的安全性,降低此类传播风险。
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但多数可自愈。日常需注重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不共用可能沾染唾液的物品。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