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疮疡泛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常见病症。这类疾病多由热毒、湿邪或气血瘀滞引发,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流脓等症状,严重者可伴随全身发热、乏力等反应。中医认为疮疡的发生与体内阴阳失衡、经络阻塞密切相关,需通过内外兼治的方式调理。
中医将疮疡分为阳证与阴证两大类。阳证疮疡起病急骤,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多属实证热证,如痈、疖、丹毒等;阴证疮疡发展缓慢,患处皮色暗紫或苍白,多伴虚寒之象,如脱疽、流痰等。治疗上遵循消、托、补三法,初期以清热解毒为主,如五味消毒饮;成脓期需托毒外出,选用透脓散;后期气血亏虚则用十全大补汤调理。外治法则根据病程选用金黄散、生肌玉红膏等药物,配合针灸、刺络拔罐等疗法疏通经络。饮食需忌辛辣发物,避免加重热毒。
疮疡患者需注意保持患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治疗期间密切观察脓液性状与全身症状,若出现高热、神昏等毒邪内陷征象,需及时就医。阴证疮疡不可过用寒凉药物,以免损伤阳气;糖尿病患者合并疮疡需严格控制血糖。传统中医强调治未病,平时可通过练习八段锦、调节情志等方式增强正气,减少疮疡发生风险。疮疡愈后需继续调理体质,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