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及时就医明确病情程度、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定期清理耳道分泌物、手术修补鼓膜穿孔或清除病灶、避免耳道进水或用力擤鼻。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明确病情程度: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需通过耳镜、听力检查或影像学判断病变范围。单纯型以药物治疗为主,后两种可能需手术干预。拖延治疗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2.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脓液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严重时口服或静脉给药。避免自行停药,需完成疗程防止耐药性。炎症控制后分泌物减少,听力可能部分恢复。
3.定期清理耳道分泌物:由医护人员用吸引器或生理盐水冲洗耳道,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自行清理可能损伤鼓膜,棉签等工具易将分泌物推入深处。保持耳道干燥可加速愈合。
4.手术修补鼓膜穿孔或清除病灶: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或胆脂瘤压迫骨质时,需行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手术可修复听力结构,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5.避免耳道进水或用力擤鼻:洗澡时用耳塞阻挡水流,游泳需暂停。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防止压力将鼻咽部细菌挤入中耳。感冒时及时治疗,减少咽鼓管逆行感染风险。
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以免加重炎症。出现头痛、发热等异常立即复诊,警惕颅内并发症。康复阶段避免高空飞行或潜水,防止气压损伤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