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子宫切口通常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纵切口需根据胎儿位置和孕妇情况决定、切口长度约10cm、逐层切开腹壁和子宫肌层、缝合时需对齐子宫肌层避免粘连。具体分析如下:
1.子宫下段横切口:剖腹产最常用的子宫切口方式,位于子宫下段非收缩区域,此处肌层较薄且血管分布少,能减少出血风险并利于愈合。横切口与子宫肌纤维走向一致,术后子宫收缩力受影响较小,降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概率。
2.纵切口需根据胎儿位置和孕妇情况决定:当胎儿横位或胎盘前置时可能采用子宫体部纵切口,但纵切口穿过子宫收缩活跃区域,术后瘢痕愈合可能影响子宫功能,且再次妊娠时需严格评估子宫条件。
3.切口长度约10cm:切口需容纳胎儿头部娩出,过短可能导致娩出困难,过长则增加损伤风险。实际长度根据胎儿双顶径和孕妇骨盆条件调整,确保手术安全性和效率。
4.逐层切开腹壁和子宫肌层:先切开皮肤、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分离腹直肌后打开腹膜。暴露子宫后,在膀胱反折腹膜处切开子宫下段,避免损伤膀胱并减少出血。
5.缝合时需对齐子宫肌层避免粘连:子宫切口分两层缝合,内层连续缝合肌层,外层包埋缝合浆膜层。精确对合肌层能促进愈合,减少瘢痕形成,降低术后粘连或子宫内膜异位风险。
剖腹产术后需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和出血情况,避免剧烈活动或过早负重。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定期复查子宫恢复状态,出现发热或异常分泌物及时就医。哺乳时注意姿势,减少腹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