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其中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书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高明的医者应在疾病未发时干预,通过调理阴阳、顺应四时来维护健康。这一思想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后世医籍相互印证,形成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完整体系。治未病不仅包含养生保健,更涉及早期诊断与截断病势的发展,如《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防微杜渐的诊疗智慧。
需注意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的差异。中医强调个体化辨证,通过体质辨识、节气调养等非药物疗法实现健康管理,而非普适性筛查。实践中需结合古籍原意与临床验证,避免将未病简单等同于亚健康。同时,治未病理论的发展贯穿历代,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对传染病前期干预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当代应用时,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科学践行预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