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骨折需立即固定伤肢避免二次损伤、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期保持患肢制动并定期复查、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固定伤肢避免二次损伤:婴幼儿骨骼柔韧但易变形,骨折后需用夹板或硬纸板临时固定伤处,减少移动。避免自行复位,以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固定范围应覆盖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松紧适度以防血液循环受阻。
2.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骨折后需尽快前往医院,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和程度。婴幼儿骨骼生长活跃,部分骨折可能表现为青枝骨折或骨膜下骨折,需专业医生鉴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生长障碍。
3.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多数婴幼儿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治愈。严重移位或关节内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案需结合年龄、骨折部位及稳定性综合判断。
4.康复期保持患肢制动并定期复查:石膏固定期间避免沾水或碰撞,观察肢体末端颜色和温度,防止压迫性溃疡。按医嘱定期复查影像,确认骨折对位及愈合进度。过早活动可能导致再骨折或畸形。
5.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长期制动可能引发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活动。注意营养补充,促进骨骼修复。警惕发热、红肿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婴幼儿骨折后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避免剧烈哭闹加重疼痛。家长应学习正确抱姿和转移方法,减少患肢受力。日常活动中加强防护,避免高处坠落或碰撞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