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剧烈疼痛伴随活动受限、局部明显肿胀或淤血、患处变形或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功能障碍无法承重或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1.剧烈疼痛伴随活动受限:骨折后疼痛通常尖锐且持续,触碰或移动患处时加剧。由于骨骼结构破坏,关节或肢体活动范围会明显减小,甚至完全无法移动。肌肉因保护性痉挛会进一步限制活动,与软组织损伤的钝痛不同,骨折疼痛多集中在骨干部位。
2.局部明显肿胀或淤血:骨折端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会导致快速肿胀,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淤青。肿胀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加重,淤血可能随时间扩散。与扭伤相比,骨折肿胀更硬且范围更大,皮肤可能因内出血呈现暗紫色。
3.患处变形或异常活动:完全性骨折可能导致肢体成角、缩短或旋转畸形。未断裂部位出现异常活动也是典型特征,例如小腿非关节处弯曲。需注意轻微骨折或嵌插骨折可能无明显变形,但存在局部压痛或轴向叩击痛。
4.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会产生细小响声或触诊时的摩擦感。此现象需专业检查,盲目尝试可能加重损伤。并非所有骨折都会出现,多见于移位明显的开放性骨折或严重外伤。
5.功能障碍无法承重或活动:下肢骨折通常无法站立或行走,上肢骨折难以抓握或抬举。功能障碍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但需排除神经损伤或肌腱断裂等情况。稳定性骨折可能保留部分功能,但活动时疼痛剧烈。
疑似骨折时应立即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损伤,冰敷可减轻肿胀但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切勿自行复位或揉按。搬运时保持伤处稳定,优先处理开放性伤口防止感染。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肢体麻木需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