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度延长针灸时间不仅无法增强疗效,还可能引发疲劳、局部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传统中医理论强调中病即止,即达到治疗目的后应及时起针,具体留针时长需根据病情、体质、穴位特性等综合判断,通常控制在15-30分钟为宜。
针灸的疗效与刺激量密切相关,而刺激量取决于手法、穴位选择及留针时间等多重因素。临床过长时间的针刺可能导致气耗现象,反而削弱调节作用。例如治疗急性疼痛时,强刺激短时间留针往往比弱刺激长时间留针更有效;而调理慢性病时,适度延长至20-40分钟可增强补益效果,但需避免超过1小时。艾灸时间也需谨慎控制,尤其直接灸应严格遵循以患者耐受为度的原则,防止烫伤。
实施针灸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年老体弱、儿童、初次接受针灸者应缩短留针时间;头面部、手足末梢等敏感部位不宜久针;糖尿病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需特别警惕长时间针刺的出血风险。留针期间需密切观察,若出现心慌、冷汗等晕针先兆应立即起针。现代研究提示,持续电针刺激超过45分钟可能引发神经适应性,降低治疗效果。针灸疗程和单次时长均需由专业医师动态评估调整,避免机械套用固定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