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肠蛔虫病需结合临床表现、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血常规分析、驱虫试验性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肠蛔虫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脐周阵发性疼痛、食欲异常、恶心呕吐、夜间磨牙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或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症状较成人明显,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病史询问需关注卫生习惯及疫区接触史,症状反复发作且无明确诱因时需考虑蛔虫感染。
2.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可检出蛔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需连续检查3天以提高检出率,单次检查可能漏诊。虫卵呈椭圆形,外层凹凸不平,镜下易于识别。若发现成虫排出,可直接确诊。粪便检查无创且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筛查。
3.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内蛔虫团块或胆道蛔虫的条索状阴影。超声检查对胆道蛔虫诊断价值较高,可见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回声。CT能清晰显示肠道或胆道蛔虫的位置及并发症,如肠穿孔或脓肿。影像学适用于疑似并发症或粪便检查阴性但症状显著者。
4.血常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重要线索,通常超过5%提示寄生虫感染。但非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血常规快速简便,可作为辅助筛查手段。
5.驱虫试验性治疗:对高度疑似但检查阴性者,可予阿苯达唑等药物诊断性治疗。若症状缓解或排出成虫,可确诊。此法适用于流行病区或资源匮乏地区,但需谨慎避免滥用药物。
诊断时需综合多种方法,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儿童、疫区居民及卫生条件差者应重点排查。治疗前后需监测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防止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