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需要做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尿液检查、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骼矿物质含量,判断骨质疏松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检查部位通常选择腰椎和髋部,结果以T值和Z值表示,T值低于-2.5可确诊。
2.X线检查:观察骨骼结构变化,如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骨小梁稀疏,适用于中晚期骨质疏松筛查。X线片显示骨皮质变薄、透明度增加,但早期病变敏感度较低。
3.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评估骨代谢状态。血钙异常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碱性磷酸酶升高反映骨形成活跃。
4.尿液检查:检测尿钙、尿磷排泄量,辅助判断钙代谢平衡。尿钙过高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或肾脏疾病相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5.骨转换标志物检测:通过血清或尿液检测骨形成标志物如骨钙素和骨吸收标志物如胶原降解产物,动态监测骨代谢速率,指导治疗调整。
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孕妇或近期接受放射性检查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项目,避免过度检查。结果需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