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硬化是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病理表现通常与寒冷损伤、感染或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新生儿硬肿症以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水肿为典型表现,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甚至影响器官功能。
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寒冷环境下,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不足,皮下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易凝固,导致脂肪细胞变性、硬化。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因棕色脂肪储备不足,产热能力弱,更易出现硬肿。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病理状态也会加重微循环障碍,促使硬肿症发展。临床表现为皮肤冷硬、水肿,触之如橡皮,常见于下肢、臀部及面颊,严重时肢体活动受限,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及并发症。保暖是首要措施,需逐步复温避免体温骤升。积极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酸中毒,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喂养支持对改善营养状态至关重要,必要时需静脉营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肺出血、DIC等严重并发症。预防重于治疗,孕期保健、避免早产、出生后及时保暖均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