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尿道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尿道球部和膜部交界处。这一区域由于解剖结构特殊,在尿道损伤或炎症后容易形成瘢痕组织,导致管腔变窄。临床统计显示,约60%的获得性尿道狭窄发生在此处,这与该部位尿道走行固定、周围组织致密的特点密切相关。
尿道球膜部狭窄的形成机制涉及多重因素。外伤性骨盆骨折时,尿生殖膈移位可能造成膜部尿道撕裂;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反复尿道感染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医源性操作如膀胱镜检也可能损伤尿道黏膜。狭窄初期表现为尿流变细、排尿费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尿潴留、膀胱结石等并发症。诊断需结合尿流率检查、逆行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三维重建CT能清晰显示狭窄段长度和周围组织关系。
处理尿道狭窄需根据狭窄程度制定方案。轻度狭窄可采用定期尿道扩张,但要注意操作手法轻柔,避免形成假道。内镜下尿道内切开术适用于短段狭窄,术后需保持导尿管通畅。复杂性狭窄通常需要尿道成形术,采用口腔黏膜或阴茎皮肤进行修补。术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需规范使用抗生素。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饮水量,避免憋尿和剧烈运动。定期随访尿流率检查,发现排尿异常及时就诊。长期反复发作的狭窄病例要警惕尿道癌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