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拉伤可通过疼痛程度、肿胀情况、关节稳定性、活动受限范围、局部淤血现象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疼痛程度:韧带拉伤后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在受伤部位受力或活动时加剧。轻度拉伤表现为钝痛或隐痛,重度拉伤则伴随尖锐刺痛,触碰或按压时痛感更为剧烈。疼痛位置通常固定于韧带附着点附近,与肌肉拉伤不同。
2.肿胀情况:韧带损伤后局部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拉伤肿胀较轻微,重度拉伤可能迅速形成明显隆起。肿胀通常在受伤后几小时内逐渐加重,伴随皮肤紧绷感。
3.关节稳定性:韧带主要功能是维持关节稳定,拉伤后可能出现关节松动或异常活动。测试时固定关节近端,轻轻晃动远端,若感觉关节间隙增大或出现异常位移,提示韧带支撑功能受损。严重拉伤可能导致关节完全脱位。
4.活动受限范围:韧带损伤后关节活动度会下降,主动伸展或弯曲时出现阻力。尝试重复受伤动作时疼痛加剧,无法完成原有幅度。部分患者因保护性肌痉挛导致关节僵硬,被动活动时伴随明显不适。
5.局部淤血现象:韧带深层撕裂会导致毛细血管出血,形成皮下瘀斑。淤血颜色随时间变化,初期呈紫红色,逐渐转为青黄。淤血范围与损伤程度相关,严重者可能扩散至周围软组织。
受伤后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防止加重出血。保持受伤部位制动,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关节明显不稳需及时就医,排除完全断裂可能。康复期间遵循渐进式训练原则,不可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