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有可能会引起皮肤硬化。
真菌是一种微生物,当感染皮肤时,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某些深部真菌病,例如孢子丝菌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真菌会在皮肤组织内持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导致皮肤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异常沉积,从而使得皮肤逐渐变硬、变厚。而且,在真菌引起的皮肤癣菌感染中,如手癣、足癣等,若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局部皮肤也会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和搔抓等因素,出现苔藓样变,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纹理加深,这也是一种皮肤硬化的表现形式。
从发病机制来看,真菌侵入皮肤后,首先会黏附于皮肤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分泌一些酶类,如角蛋白酶等,来分解皮肤的角质蛋白,从而获取营养物质供自身生长繁殖。这一过程会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同时机体的免疫细胞会识别真菌抗原并启动免疫应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其中,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等。巨噬细胞会吞噬真菌,但同时也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一方面可以促进炎症反应来对抗真菌,另一方面如果炎症持续存在,就会不断刺激皮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在这些刺激下会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并且改变胶原蛋白的排列结构,使得皮肤的弹性降低,硬度增加。患者因为皮肤瘙痒而搔抓,也会进一步加重皮肤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速皮肤硬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