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步骤包括术前影像学评估确定骨折类型、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暴露骨折端、清理骨折断端血肿及软组织、复位骨折块并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并早期功能锻炼。具体分析如下:
1.术前影像学评估确定骨折类型:通过X线片或CT扫描明确骨折线走向、移位程度及是否合并关节面损伤,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若骨折涉及关节面,需特别注意解剖复位以恢复关节功能。影像学还能判断是否存在游离骨块,避免术中遗漏。
2.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暴露骨折端:沿肱骨外髁作弧形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及筋膜,注意保护桡神经深支。切开关节囊后充分显露骨折部位,避免过度牵拉软组织导致术后粘连。
3.清理骨折断端血肿及软组织:清除嵌入骨折端的血凝块、骨膜碎片及瘢痕组织,确保复位时骨面紧密接触。若存在关节内游离骨块需一并取出,避免影响关节活动。
4.复位骨折块并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手法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确认位置良好后更换钢板或螺钉永久固定。关节面骨折需优先复位,确保关节面平整。固定后需透视确认内植物位置及骨折对位情况。
5.术后石膏托固定并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屈曲90度位石膏固定2-3周,拆除后逐步进行被动及主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康复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及功能恢复情况。
手术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固定材料选择需结合骨折类型及患者年龄,儿童多采用克氏针,成人则倾向钢板螺钉。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神经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康复计划需个体化调整,避免过度活动影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