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阴虚还是阳虚主要依据症状表现和体质特点。阴虚以热象为主,如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阳虚以寒象为主,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两者本质在于体内阴阳失衡,但表现截然不同。
阴虚多因津液不足或虚火内生,常见五心烦热、午后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这类体质易出现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调理需滋阴降火,如选用麦冬、百合等,避免辛辣燥热食物。阳虚则因阳气虚弱,常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可能伴随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易腹泻。调理需温补阳气,如肉桂、干姜等,忌食生冷寒凉。
辨别时需结合整体症状,避免单一表现误判。例如手足心热未必是阴虚,长期劳累也可能出现类似虚火症状。阳虚者虽怕冷,但部分人群因气血不畅可能局部发热。舌象与脉象是重要参考,但需专业医师综合判断。自行调理需谨慎,过度滋阴可能加重湿气,盲目温补易引发上火。长期不适建议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