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具体分析如下:
1.皮肤:腰椎穿刺首先穿过皮肤,该层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富含神经末梢,穿刺时需局部麻醉以避免疼痛。皮肤厚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通常进针时需垂直刺入,确保针尖顺利通过。
2.皮下组织:位于皮肤下方,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具有缓冲和保护作用。该层血管分布较少,但仍有少量小血管,穿刺时需注意避免出血。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体型不同存在差异,肥胖者可能需要更长的穿刺针。
3.棘上韧带:连接相邻椎骨棘突的强韧纤维束,质地坚韧。穿刺针穿过时会有明显阻力,需缓慢推进以避免损伤。该韧带在腰椎区域较发达,穿刺时需准确判断进针角度。
4.棘间韧带:位于相邻棘突之间,较棘上韧带薄且柔软。穿刺针通过时阻力较小,但仍需谨慎操作,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韧带撕裂。该层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5.黄韧带:连接椎弓的弹性纤维膜,质地厚实且富有弹性。穿刺时阻力感明显,突破时常有落空感,提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腔。该层是穿刺的关键标志,需熟练掌握进针深度。
穿刺前需确认无凝血功能障碍或局部感染,操作时严格无菌技术,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术后平卧休息,观察有无头痛或下肢感觉异常,及时处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