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寒内热属于中医寒包火证型,表现为体表怕冷、手脚冰凉,同时伴有咽喉肿痛、口干舌燥、便秘尿黄等内热症状。调理需解表散寒与清热泻火同步进行,兼顾内外平衡。
针对外寒内热,中医常用麻黄石膏汤、大青龙汤等方剂发散表寒、清泄里热。日常可饮用生姜薄荷茶,生姜驱散体表寒气,薄荷疏风清热。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加重内热,推荐白萝卜、梨、莲藕等清热生津食材,同时适量食用葱、姜帮助驱寒。艾灸大椎穴、合谷穴可温通经络,配合刮痧背部膀胱经有助于泄热。夜间泡脚加入艾叶或花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表寒凉。
调理期间需注意,清热药物不宜过量,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体质虚弱者慎用强力发汗方剂,避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伤。饮食忌生冷与燥热食物同食,如冰淇淋与火锅同餐易加重寒热错杂。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高热、剧烈头痛,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苦寒清热类药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阴液,适度运动微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再度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