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和葫芦壳并非同一种中药,两者在来源、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葫芦巴为豆科植物葫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性温味苦,归肾经,具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寒疝腹痛、阳痿遗精等症。葫芦壳则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性平味甘,归肺、脾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消肿,多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湿停滞之证。从植物基原来看,两者分属不同科属,药用部位也不同,葫芦巴用种子,葫芦壳用果皮,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使用葫芦巴需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因其性温助火,可能加重热证症状;而葫芦壳利水作用较强,长期服用易伤津液,体虚者慎用。葫芦巴常与附子、肉桂配伍增强温阳效果,葫芦壳多与茯苓、泽泻同用以加强利尿。在药材鉴别上,葫芦巴种子呈扁斜方形,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葫芦壳为不规则片状,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质地轻脆。临床用药时需严格区分,避免误用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