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能间接促进膀胱结石的形成。感染引起的炎症环境和细菌代谢产物可改变尿液成分,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但并非直接导致结石的主因。
尿路感染与膀胱结石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能产生脲酶,分解尿液中的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液碱化并形成磷酸铵镁结晶,这类感染性结石占膀胱结石的15%-20%。长期反复感染还会导致尿路上皮损伤,脱落细胞和炎性分泌物可作为结石形成的核心。糖尿病患者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因排尿功能障碍更易出现感染合并结石。尿液滞留时,细菌繁殖加速,矿物质过饱和状态持续,结晶更易沉积。感染可能改变尿液中的柠檬酸、镁等抑制结石形成的物质浓度,削弱尿液自身防御机制。
预防需控制感染与改善排尿功能。出现尿频、血尿或排尿疼痛时应及时检查尿常规及超声,明确是否合并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者需定期更换并保持清洁,减少生物膜形成风险。每日饮水2000ml以上可降低尿液浓缩程度,感染期间避免高钙高草酸饮食。存在解剖异常如前列腺增生或膀胱憩室时,需优先处理原发病因。抗生素治疗应足疗程,并复查尿培养确认病原体清除。结石分析有助于判断感染相关性,磷酸铵镁结石需在取石后持续酸化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