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的检查项目包括透明胶纸法、肛门周围检查、粪便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透明胶纸法:将透明胶纸粘贴于肛门周围皮肤,粘取可能存在的蛲虫卵,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方法操作简便,适合儿童及家庭自检。最佳采样时间为清晨起床后未排便前,连续检查3-5天可提高检出率。胶纸需平整粘贴避免气泡影响观察,采样后需尽快送检以防虫卵干燥变形。该方法对成虫检出率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肛门周围检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肛门皱襞及会阴部是否有白色线状成虫。检查需在强光下进行,夜间或清晨成虫活动频繁时检出率较高。儿童需采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肛周,成人可配合肛门镜辅助检查。该方法直观但受虫体活动周期限制,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感染,需反复多次检查。发现成虫可用镊子取出进行形态学鉴定。
3.粪便检查: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直接涂片或浓缩法检测蛲虫卵。由于蛲虫卵在粪便中含量较低,建议连续采集3天晨便送检。浓缩法采用盐水漂浮或沉淀技术提高检出率,需注意虫卵与植物细胞等物质的鉴别。该方法适用于群体筛查,但阳性率低于肛门周围检查,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
4.血液检查: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辅助诊断。蛲虫感染可引发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缺乏特异性。需排除其他寄生虫感染及过敏性疾病干扰,通常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血清IgE水平升高,但临床价值有限。血液检查更适用于评估感染程度或并发症情况。
5.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或X线可用于排查肠道大量寄生导致的肠梗阻等并发症。影像学对成虫直接检出率极低,但能观察肠壁增厚、肠管扩张等间接征象。儿童反复腹痛伴肛周瘙痒时可考虑超声检查,需空腹状态下进行以提高清晰度。该方法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仅针对特殊病例使用。
蛲虫病检查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特点选择合适方法,儿童优先考虑无创检查。采样过程需注意避免污染,多次检查可减少漏诊。阴性结果但持续症状者建议间隔1周复查,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治疗期间复查可评估疗效,治愈标准为连续3次检查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