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伴随寒战、头痛与眼眶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低血压休克表现、肾功能损害导致少尿或无尿。具体分析如下:
1.突发高热伴随寒战:出血热早期常出现39℃以上高热,持续3-7天,发热时伴随明显寒战。体温骤升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部分病例呈现双峰热型,退热后症状反而加重。
2.头痛与眼眶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常有剧烈头痛,以前额和颞部为主,眼眶压迫痛明显。伴随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腰背部为著。部分病例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与毛细血管损伤相关。
3.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病程3-5天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多见于腋下、胸背部及软腭黏膜。严重者出现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4.低血压休克表现:发热末期或退热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休克期持续1-3天,与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不足密切相关。
5.肾功能损害导致少尿或无尿:发病5-8天后进入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甚至无尿。伴随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与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水肿有关。
病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关注尿量变化。早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诱发休克。饮食以流质为主,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出现意识改变或抽搐应立即就医。恢复期仍须限制活动,逐步增加营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