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折后需及时就医固定患处、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配合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康复期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加强营养促进骨骼愈合。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固定患处:骨折后应避免移动患肢,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防止二次损伤。医生会通过X光等检查明确骨折类型,采用石膏、牵引或外固定器等方式稳定骨骼。固定时间因骨折部位和程度而异,通常需4-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观察骨骼对位和愈合情况。
2.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复杂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需手术干预,通过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恢复骨骼结构。手术适应症包括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
3.配合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急性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和肿胀,严重疼痛可短期应用镇痛药。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及抑制骨吸收类药物。药物使用需遵医嘱,避免长期依赖或副作用。
4.康复期进行适度功能锻炼:拆除固定后需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热敷后轻柔按摩。后期增加主动训练,如握力球、抬腿练习等,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康复计划需个体化,避免过度负重或剧烈运动。
5.加强营养促进骨骼愈合:饮食应富含蛋白质、钙和磷,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必要时补充胶原蛋白。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合成,可多摄入新鲜果蔬。避免高盐、高糖饮食影响钙吸收,戒烟酒以减少骨骼代谢异常。
骨折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防止压疮或感染。定期随访监测愈合进度,出现红肿、发热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同样重要,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情绪低落。日常活动需防跌倒,居家环境应减少障碍物,必要时使用助行器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