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与土茯苓虽名称相近,但实际是两种不同的药材,功效与应用差异显著。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虚泄泻及心神不安。土茯苓则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以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见长,多用于梅毒、湿热淋浊及关节疼痛。两者虽均有除湿作用,但茯苓偏重健脾利水,土茯苓侧重解毒通络,临床应用不可混淆。
茯苓的药性平和,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适合长期调理脾虚湿盛。土茯苓的解毒作用突出,传统医学常用于梅毒、汞中毒等湿热毒邪病症,现代也用于治疗湿疹、痛风等免疫相关疾病。茯苓常配伍白术、泽泻增强健脾效果,土茯苓多与金银花、白鲜皮协同清热毒。需注意,茯苓对心肾功能不全者的水肿效果显著,而土茯苓对湿热引起的皮肤病和关节炎症更具针对性。
使用茯苓时需区分不同部位功效,如茯苓皮长于利水,茯神安神更佳。土茯苓需确保品种正确,避免与同名异物混淆。两种药材均需辨证使用,茯苓不适合阴虚津亏者,土茯苓不宜用于肝肾阴虚证。煎煮时茯苓需捣碎利于成分溶出,土茯苓久煎可增强药效。孕妇使用茯苓需谨慎,土茯苓大剂量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需在医师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