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脑室系统,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以及外伤等。长期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诱因,约占所有病例的50%-70%。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血液病、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引发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发生在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和小脑等部位。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血管弹性下降,在血压骤升时容易破裂。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虽相对少见,但可能因血管结构异常而自发破裂。动脉瘤破裂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也可累及脑实质。外伤性脑出血则与头部受到直接外力冲击有关,常见于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其他因素如凝血功能障碍、肿瘤卒中等也可能导致脑出血。
预防脑出血需重点控制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并按医嘱服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以减少血压波动。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若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需尽早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肢体无力或意识障碍时,应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内接受救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药物过量诱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