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逆指的是四肢厥逆,即手脚冰冷发凉的病理表现。这一概念源自《伤寒论》,主要描述阳气不足或阳气郁闭导致四肢末端温度下降的症状。四逆既是症状也是证候名,常出现在阳虚阴盛或阳气郁遏的病机中,反映人体阴阳气血运行障碍。
四逆的形成与多种病机相关。阳气虚衰时,机体失去温煦功能,手足厥冷多伴随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虚寒表现;热邪内郁时,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反而出现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的热厥;另有血虚寒凝或气机阻滞等类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制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经典方剂,通过回阳救逆或温经散寒的思路治疗不同证型。现代临床中,四逆症状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雷诺氏病等疾病,中医辨证需结合脉象、舌象及其他伴随症状判断病性虚实。
辨别四逆需注意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鉴别。热厥患者虽手足冷却忌用温热药,误治可能加重里热;虚寒厥逆者若过用寒凉则伤阳更甚。部分人群冬季轻度手足发凉而无其他不适,多属生理现象,与病理性四逆不同。治疗时需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原则,急症如亡阳厥逆需重用附子、干姜等急救回阳,慢性调理则可配合艾灸、药膳等改善体质。避免将四逆简单等同于西医的循环障碍,需在整体辨证基础上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