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炎综合征症状包括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大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肝脏肿大质地偏硬、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皮肤瘙痒伴随抓痕。具体分析如下:
1.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黄疸是婴儿肝炎综合征最突出的表现,通常出生后2周内未消退或逐渐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程度与胆红素水平相关,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尿液颜色可能因胆红素排泄增加而加深,严重时可能合并胆汁淤积。部分患儿伴随凝血功能障碍,与维生素K吸收不足有关。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潜在影响。
2.大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无法进入肠道,导致粪便中尿胆原减少。大便可能从黄色逐渐变为淡黄色、灰白色或陶土色,质地较油腻。这一症状提示存在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需警惕胆道闭锁等严重病变。部分患儿可能因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腹泻,粪便带有酸臭味。
3.肝脏肿大质地偏硬:触诊可发现肝脏体积增大,边缘钝,质地较正常婴儿偏硬。肝肿大可能伴随脾脏轻度肿大,与门静脉高压或感染有关。肝脏表面光滑度可能改变,严重时出现结节感。肝功能检查常显示转氨酶升高,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长期肝肿大可能导致腹壁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4.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由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患儿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可能低于同龄标准。肌肉张力减退,活动量减少,反应迟钝。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佝偻病表现,如颅骨软化、肋骨串珠。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影响脑发育,需及时干预。
5.皮肤瘙痒伴随抓痕: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瘙痒,多见于四肢和躯干。患儿因抓挠出现皮肤破损、结痂或继发感染。瘙痒程度与血清胆汁酸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夜间可能加重影响睡眠。严重者可能出现皮肤增厚或色素沉着。
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完善肝功能、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使用药物,尤其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成分。母乳喂养者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食物。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以减少抓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