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之所以无法治愈,主要因为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现有医疗手段难以在发病后有效清除病毒。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疾病进展极快,几乎百分之百致命。尽管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预防,但发病后的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
狂犬病毒通过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最终破坏脑组织。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避开免疫系统的监视,导致常规抗病毒药物难以发挥作用。血脑屏障的存在进一步阻碍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得治疗更加困难。即使采用诱导昏迷的密尔沃基疗法,成功率极低且存在争议。科研人员正探索基因编辑、单克隆抗体等新技术,但尚未取得临床验证的成果。早期暴露后处置是关键,错过窗口期则难以逆转病情。
预防是应对狂犬病的核心措施。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并尽快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为宠物定期接种疫苗。若出现恐水、怕风等典型症状,需立即就医,但需知此时治疗已难改结局。公众需提高认知,消除发病后能治愈的误解,以科学态度重视暴露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