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控制感染、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手术干预处理并发症、支持治疗改善全身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1.使用抗真菌药物控制感染:真菌性脑膜炎的核心治疗是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是常用药物,需通过静脉缓慢滴注,脂质体制剂可减少肾毒性。氟胞嘧啶常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但需监测血药浓度防止骨髓抑制。新型三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对部分真菌效果显著。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脑脊液真菌培养转阴后仍需巩固治疗。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
2.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真菌感染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可迅速脱水降颅压,使用时需监测尿量和电解质。呋塞米可协同增强脱水效果。严重者可考虑腰穿放脑脊液或脑室引流,但需警惕脑疝风险。头高30度体位有利于静脉回流。糖皮质激素需谨慎使用,仅在严重脑水肿时短期应用。
3.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真菌感染及脱水治疗易引发水电解质失衡。低钠血症最常见,需根据血钠水平选择限水或补充高渗盐水。低钾血症需静脉补钾并监测心电图。酸碱失衡需通过血气分析指导纠正。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对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营养支持应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4.手术干预处理并发症:对于脑脓肿或肉芽肿形成者需手术引流或切除。脑室腹腔分流术适用于顽固性脑积水。手术前后需持续抗真菌治疗。术前评估凝血功能,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指导治疗。手术清除病灶可缩短疗程并改善预后。
5.支持治疗改善全身状态:卧床休息减少耗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热者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非甾体药物加重出血风险。抽搐发作需静脉推注地西泮控制。加强护理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调整基础疾病治疗。康复期需进行神经功能锻炼。
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警惕脑疝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特殊人群需调整剂量。脑脊液检查应动态观察,影像学复查评估疗效。接触者无需隔离但需注意个人防护。恢复期随访至少1年,关注认知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