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中医常见证候,指脾胃功能减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等,部分人群可能伴随水肿、消瘦或虚胖。长期脾虚易导致气血不足,引发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等问题。
脾虚的调理需从饮食、起居、情志多维度入手。饮食上宜选择山药、莲子、芡实、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可适当用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煲汤。日常需规律三餐,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能促进脾胃运化,但忌过度劳累。情志方面需减少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焦虑会加重脾虚。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或睡前顺时针揉腹也有辅助作用。
调理脾虚需注意个体差异。湿热体质者不宜盲目温补,需先清湿热;阴虚者慎用燥烈药材如干姜。症状严重或长期未改善应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滥用泻药或过度节食,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夏季勿贪凉饮冷,冬季可适当温补但忌大辛大热。儿童脾虚常表现为积食、地图舌,需调整饮食结构而非单纯用药。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慢性病患者调理前需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