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利什曼病的症状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体重下降和贫血、肝脏肿大、皮肤色素沉着。具体分析如下:
1.长期不规则发热:内脏利什曼病早期常见症状为反复发热,体温波动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通常伴随寒战,但无特定规律,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发热机制与寄生虫在体内繁殖引发免疫反应有关,伴随全身炎症反应。
2.进行性脾脏肿大:脾脏肿大是该病典型体征,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脾脏因巨噬细胞大量增生而体积增大,质地变硬,严重时可占据半个腹腔。肿大脾脏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导致腹胀和不适感,部分病例可能出现脾功能亢进。
3.体重下降和贫血:患者常出现明显消瘦,伴随食欲减退和乏力。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和气促,由于寄生虫破坏造血功能及脾功能亢进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营养不良与慢性消耗共同加剧体重下降。
4.肝脏肿大:肝脏受累表现为中度肿大,质地偏硬,可能伴随轻度压痛。肝功能异常常见但不严重,少数病例可能出现黄疸。肝脏肿大与脾肿大共同导致腹部膨隆,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器官体积增大。
5.皮肤色素沉着:部分患者面部和手足等暴露部位出现灰黑色色素沉着,尤其多见于病程较长者。皮肤变化可能与肾上腺功能受损或营养不良有关,表现为干燥粗糙且色泽加深,恢复期可能逐渐消退。
内脏利什曼病需与疟疾、伤寒等发热性疾病鉴别,及时就医至关重要。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流行区居民应做好防护措施,出现相关症状立即排查。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和肝脾变化,加强营养支持有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