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可以服用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中药或西药对症治疗,具体需结合病因选择。中医常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肾阴,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西医可能推荐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如谷维素,或针对结核病等原发病的抗生素。
盗汗多由阴虚火旺、气虚不固或疾病因素导致。阴虚者夜间潮热、舌红少苔,需滋阴降火;气虚者易疲劳、怕风,宜补气固表。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引起的盗汗需抗结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可配合激素调节。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如当归六黄汤清热兼顾补血,牡蛎散收敛止汗。西药需排查潜在疾病,避免盲目用药掩盖病情。
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熬夜耗伤阴液。中药疗程较长,需持续调理;西药注意副作用,如抗胆碱药可能引起口干。长期盗汗或伴随消瘦、低热应及时就医,排除肿瘤、甲亢等重症。儿童盗汗可能与缺钙有关,需补充维生素D。孕妇及哺乳期患者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部分中药如麻黄根可能影响妊娠。自行购药需认准国药准字,避免偏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