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碎石是一种利用冲击波将体内结石粉碎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该技术通过体外产生的能量聚焦于结石部位,避免手术切口,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一定风险,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评估。
体外碎石过程中,冲击波在穿透人体组织时可能对周围器官产生轻微影响。常见短期副作用包括局部疼痛、血尿或皮肤淤青,多数在48小时内自行缓解。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肾周血肿、感染或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冲击波对肾脏组织的微观损伤已有但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操作下长期肾功能影响较小。特殊人群如孕妇、凝血功能障碍者及严重肥胖患者不适用该技术,儿童患者需调整能量参数。多次重复碎石可能增加组织损伤风险,单次治疗失败需考虑改用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等替代方案。
进行体外碎石前必须完善泌尿系CT或超声检查,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肾功能状态。治疗前需停用抗凝药物,术后密切监测尿量及颜色变化。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腰痛或严重血尿应立即就医复查。碎石后需增加饮水量,每日尿量建议维持在2000ml以上,并配合适度运动促进碎屑排出。定期复查影像学确认结石清除情况,残留碎片超过4mm可能需辅助治疗。饮食调整应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进行,草酸钙结石患者需限制高草酸食物,尿酸结石患者应碱化尿液。合并尿路感染时必须先控制感染再行碎石,避免菌血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