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晕通常可以治愈。多数情况下,通过针对性治疗和康复训练,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具体恢复情况与病因、治疗方式及个体差异有关,但整体预后较为乐观。
位置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由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发。治疗方法包括耳石复位术,通过特定头部运动帮助耳石归位,成功率较高。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前庭功能障碍,需结合前庭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平衡能力。少数情况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耳部感染引起,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如抗眩晕药可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效果有限,需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治疗期间需避免突然头部转动或剧烈运动,防止眩晕加重。复位后短期内可能出现短暂不适,属于正常现象。若症状反复或持续不缓解,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病因。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减少复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以防诱发眩晕。康复阶段可逐步增加平衡训练,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跌倒风险。定期随访有助于评估恢复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