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佝偻病的症状包括骨骼变形、生长迟缓、肌肉无力、牙齿发育不良、易骨折。具体分析如下:
1.骨骼变形:佝偻病患儿常见骨骼畸形,如方颅、鸡胸、肋骨串珠、O型腿或X型腿。这些变形因骨骼软化导致,尤其在承重部位明显。颅骨软化表现为按压后凹陷,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胸廓畸形可能影响呼吸功能。下肢弯曲在学步后逐渐显现,严重时影响行走。骨骼变形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早期干预可减少后遗症。
2.生长迟缓:患儿身高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囟门闭合延迟超过18个月未闭合,出牙时间推迟。长骨骨骺端膨大形成手镯征或脚镯征。骨龄检测常显示发育滞后,与软骨细胞分化障碍有关。生长迟缓可能伴随整体发育落后,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曲线。及时治疗可改善生长速度,但严重者可能遗留永久性矮小。
3.肌肉无力: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如抬头、坐立、爬行等动作较同龄儿迟缓。肌张力减退导致腹部膨隆呈蛙腹状。患儿活动减少,表情淡漠,可能与低血磷影响肌肉收缩功能有关。肌无力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补充治疗后肌力可逐渐恢复。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运动功能永久性损伤。
4.牙齿发育不良:乳牙萌出延迟超过10个月未出牙,釉质发育不全表现为牙齿表面粗糙、易龋齿。恒牙胚发育同样受影响,可能导致后续恒牙排列不齐。牙本质矿化不足使牙齿脆弱易折。口腔检查可见牙列稀疏或畸形,严重者出现佝偻病牙。牙齿问题可能持续至成年,需早期口腔干预。
5.易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于肋骨、腕部、踝部等部位。骨折后愈合缓慢,可能形成畸形愈合。X线显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干骺端呈杯口状改变。病理性骨折可能反复发生,需避免剧烈运动。骨折风险与骨密度降低程度直接相关,规范治疗可逐步改善骨强度。
佝偻病症状需与先天性代谢疾病鉴别,诊断依赖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避免过量补充导致高钙血症。日常保证充足日照时间,但需防止皮肤灼伤。饮食应富含钙磷且比例适当,母乳喂养儿需评估母亲营养状况。严重骨骼畸形可能需骨科矫形干预,需在病情稳定后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