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确实是脑性脑瘫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脑性脑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常伴随口面部肌肉控制障碍,导致唾液分泌与吞咽功能失调,从而出现流涎症状。这一现象在临床中尤为多见于痉挛型或混合型脑瘫患者,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呈一定相关性。
脑性脑瘫的核心病理机制为大脑运动皮层或锥体束受损,引发肌肉协调异常。流涎的发生涉及多重因素:一方面,口腔感觉异常可能降低对唾液积聚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下颌、唇舌等肌肉的痉挛或张力低下影响吞咽反射效率,导致唾液滞留或外溢。部分患者还可能因延髓功能受累,直接削弱吞咽协调性。伴随的认知障碍或注意力缺陷可能进一步加重症状。临床观察显示,流涎严重程度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存在关联,提示运动功能越差,流涎发生率越高。
评估流涎需结合多维度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如口腔结构异常、药物副作用或感染等。干预措施需个体化,包括口腔感觉训练、吞咽康复、药物调控唾液分泌,严重者可考虑肉毒毒素注射或手术。需注意长期流涎可能引发皮肤刺激、社交心理障碍,需加强护理与心理支持。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方法,需联合康复团队制定综合方案,并定期评估疗效与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