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不对称性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以及感觉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不对称性肢体无力: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常表现为单侧或不对称的肢体无力,上肢较下肢更易受累。无力症状通常从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手部小肌肉如骨间肌、鱼际肌受累明显,导致握力下降、精细动作困难。症状进展缓慢,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部分病例可能出现阶段性加重。无力程度与神经传导阻滞范围相关,但并非所有传导阻滞都导致明显无力。
2.肌肉萎缩:随着病情发展,受累神经支配区域会出现肌肉体积减小。萎缩多见于手部内在肌、前臂肌群,后期可累及上臂及肩带肌。萎缩肌肉常伴有肌力下降,但萎缩程度与无力症状不一定完全平行。长期未治疗的病例可能出现不可逆性萎缩。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有助于鉴别其他原因导致的肌萎缩。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由于运动神经纤维选择性受累,腱反射可出现减退甚至消失,尤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及桡骨膜反射改变为著。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相对保留较好。这种反射改变与锥体束损害不同,不伴病理征阳性。反射异常多与无力症状分布一致,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反射保留现象。
4.肌束颤动:部分患者可观察到肌肉不自主收缩现象,表现为肌肉表面快速、细小的波浪样运动。这种现象源于单个运动单位自发放电,常见于舌肌、四肢近端肌肉。肌束颤动多在疾病中晚期出现,安静状态下明显,运动后减轻。需注意与良性肌束颤动综合征鉴别,后者不伴无力或萎缩。
5.感觉障碍:虽然本病以运动症状为主,但约20%病例可能合并轻度感觉异常,如肢体远端麻木、刺痛感。感觉症状通常较轻微且短暂,不构成主要临床表现。神经传导检查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基本正常,与运动神经传导阻滞形成对比。感觉异常的出现提示可能存在轻微的感觉神经受累。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电生理检查,避免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混淆。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肌力变化和神经传导情况。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延缓病情进展。日常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肢体受凉,营养支持对维持肌肉功能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