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综合分析。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但副伤寒症状通常较轻。确诊依赖于血、骨髓、粪便或尿液中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或血清学检测如肥达试验阳性。
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伤寒患者发热呈阶梯式上升,持续1-2周,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副伤寒临床表现类似,但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玫瑰疹多见于病程第7-14天,分布于胸腹部。实验室检查中,血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且不受抗生素影响。肥达试验需动态观察,单次效价升高仅供参考,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更具诊断价值。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可快速检测病原体核酸,但尚未普及。
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如疟疾、败血症、结核病等。肥达试验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需结合临床判断。早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影响培养结果,应在用药前采集标本。流行病学史询问至关重要,包括疫区旅居史、不洁饮食史等。副伤寒与伤寒治疗原则相似,但耐药性可能不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更可靠。患者隔离及密切接触者筛查对控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