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需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咽拭子培养、核酸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支原体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可能轻度增高。血液检查还能排除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需进一步观察。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胸部X线或CT为主,可直观显示肺部病变情况。支原体肺炎患儿常见单侧或双侧斑片状浸润影,以下叶多见,部分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是首选检查,若病情复杂或需鉴别其他疾病,可考虑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支原体肺炎。常用方法包括冷凝集试验和支原体IgM抗体检测。IgM抗体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具有确诊意义。血清学检查需结合临床表现,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干扰。
4.咽拭子培养:咽拭子培养是从患儿咽喉部取样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之一。但支原体生长缓慢,培养周期长,阳性率受采样时间和方法影响较大。临床中常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检查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选择。
5.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直接检测支原体DNA或R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方法快速准确,可在感染早期检出病原体,弥补血清学检查的窗口期局限。核酸检测适用于疑似病例的早期诊断,尤其对重症或混合感染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组合,避免过度检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方案。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休息。定期随访复查,确保彻底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