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局部肿胀或淤血、触诊确认压痛点及肌肉紧张度、检查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受限、测试抗阻运动时疼痛反应、通过影像学排除其他损伤。具体分析如下:
1.观察局部肿胀或淤血:肌肉拉伤后,受损部位常出现肿胀或皮下淤血。肿胀程度与拉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拉伤可能仅轻微隆起,重度拉伤伴随明显瘀青。淤血是因肌肉纤维撕裂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入周围组织。检查时需对比健侧肢体,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及轮廓差异。
2.触诊确认压痛点及肌肉紧张度:用手指按压可疑区域,拉伤部位通常存在固定压痛点,肌肉触感僵硬或呈条索状。轻度拉伤压痛局限,重度拉伤可能涉及整块肌肉。触诊还能判断是否伴随肌肉痉挛或结节,这些表现提示局部炎症反应或纤维组织修复。
3.检查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受限:被动伸展或屈曲关联关节,拉伤肌肉会因疼痛限制活动幅度。例如腘绳肌拉伤时,膝关节伸直角度减小。需缓慢操作并记录疼痛出现的位置,过度牵拉可能加重损伤。
4.测试抗阻运动时疼痛反应:让患者主动收缩受伤肌肉并施加反向阻力,疼痛加剧表明拉伤存在。如小腿拉伤者踮脚抗阻测试阳性。此方法可区分肌肉损伤与肌腱或神经问题,后者疼痛模式不同。
5.通过影像学排除其他损伤:超声或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肌肉撕裂程度、血肿范围,并鉴别骨折、肌腱断裂等。轻度拉伤影像学表现可能正常,但中重度拉伤可见肌肉纤维连续性中断或局部积液。
肌肉拉伤后需避免立即热敷或按摩,防止出血加重。早期应冷敷并抬高患肢,48小时后视情况逐步恢复活动。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过度用力可能延缓愈合。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时,应及时复查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