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急救方法包括快速补液恢复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提供呼吸支持改善氧合。具体分析如下:
1.快速补液恢复血容量: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需立即进行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快速静脉输注以恢复组织灌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避免液体过负荷。对于严重低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在充分补液后,若血压仍不能维持,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提高血压。多巴胺可作为替代选择,具有正性肌力和血管收缩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剂量,避免过度升压导致器官缺血。
3.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感染性休克的根本治疗是控制感染源。需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在获得病原学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方案。同时需积极寻找并处理感染灶,如脓肿引流、坏死组织清创等。
4.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需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结果,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补充钾、钠、钙等电解质。纠正过程中需密切监测,避免过度纠正导致新的失衡。
5.提供呼吸支持改善氧合: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出现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需根据病情给予氧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需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同时需注意维持适当的呼气末正压,改善氧合。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治疗。除上述急救措施外,还需密切监测器官功能,预防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