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T影像中,椎管狭窄可通过椎管前后径小于10毫米、侧隐窝宽度小于3毫米、硬膜囊受压变形、黄韧带增厚超过4毫米、椎间盘突出或骨赘侵占椎管空间等表现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椎管前后径小于10毫米:正常腰椎椎管前后径为12毫米以上,若测量值低于10毫米提示椎管狭窄。CT横断面可清晰显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部距离,数值减小直接反映椎管容积不足,多见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退行性改变。
2.侧隐窝宽度小于3毫米:侧隐窝是神经根穿出椎管的通道,CT轴位图像可测量上关节突与椎体后缘间距。狭窄时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下肢放射痛,测量值小于3毫米具有诊断意义,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评估。
3.硬膜囊受压变形:正常硬膜囊呈圆形或椭圆形,CT脊髓造影或平扫显示囊腔受压变扁、边缘不规则,提示椎管内容积减少。动态扫描可观察体位变化对压迫程度的影响,常见于椎间盘突出或韧带钙化。
4.黄韧带增厚超过4毫米:黄韧带连接相邻椎板,CT显示椎管后方条索状高密度影。退变时韧带肥厚、钙化,厚度超过4毫米可导致椎管有效空间缩小,轴位图像测量需避开褶皱伪影。
5.椎间盘突出或骨赘侵占椎管空间: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后突的软组织影及椎体边缘骨赘,突出物占据椎管容积1/3以上即构成机械性狭窄,三维重建有助于评估压迫范围与神经结构关系。
影像诊断需结合临床体征,避免单一指标误判。扫描时保持标准体位,层厚不超过3毫米以减少伪影。动态变化需多次随访,严重狭窄建议多模态检查互补。治疗决策应综合症状与影像特征,避免过度依赖测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