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通常属于阳虚的范畴。中医理论中,阳虚指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身体,导致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阴虚则多表现为热象,如潮热、盗汗,畏寒并非其主要特征。
阳虚引起的畏寒常伴随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便清长等表现。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功能,不足时身体代谢减缓,产热减少,因而畏寒喜暖。调理以温补阳气为主,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或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阴虚虽可能偶见畏寒,但多因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产生假寒现象,本质仍以热证为主,需滋阴降火而非单纯温补。
区分阳虚与阴虚需结合整体症状。单纯畏寒不可武断归因,需观察是否伴随口干、舌红少苔阴虚或舌淡胖苔白阳虚。错误辨证可能加重病情,如阴虚误用温阳药会助长虚火。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日常可适度运动以助阳气生发,但避免过度耗气。饮食上阳虚者宜食生姜、羊肉等温性食物,阴虚者则适合银耳、百合等滋阴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