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的康复护理需注重疼痛管理、保持正确体位、预防并发症、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加强心理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1.疼痛管理:脊髓压迫症常伴随剧烈疼痛,需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镇痛药,同时结合物理疗法缓解症状。避免长期依赖单一药物,防止副作用。定期评估疼痛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保持正确体位:卧床期间需使用软垫支撑身体,避免局部受压导致褥疮。翻身时保持脊柱轴线稳定,防止二次损伤。坐立时选择硬质靠背椅,维持腰椎生理曲度。体位调整需轻柔缓慢,减少脊柱负担。
3.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需定期拍背排痰、保持导尿管清洁、穿戴弹力袜促进血液循环。每日检查皮肤状况,发现红肿及时处理。
4.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被动或主动运动,如关节屈伸、肌肉等长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脊髓损伤。康复后期可加入平衡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加强心理支持:疾病带来的行动受限易引发焦虑抑郁,需通过沟通疏导情绪,鼓励参与康复计划。家属应耐心陪伴,协助建立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康复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物或改变训练强度。饮食应均衡,补充高蛋白及纤维素,促进组织修复和肠道蠕动。定期复查影像学及神经功能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出现发热、肢体麻木加重等情况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