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急性脂肪肝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疾病,通常发生在妊娠后期,尤其是在怀孕的第三个三个月。该病的特点是肝脏内脂肪的异常积聚,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危及母婴的健康。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母体的代谢变化、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都有一定关系。
在妊娠期间,母体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脂肪代谢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有效地处理和储存脂肪。在某些情况下,肝脏无法有效代谢脂肪,导致脂肪在肝脏内过度积聚。妊娠急性脂肪肝的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肿大等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常需要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确认病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在妊娠期间,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非常重要,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肝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适度增加锻炼,保持良好的体重增长速度,可以降低妊娠急性脂肪肝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更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妊娠急性脂肪肝虽然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及时的医疗干预,绝大多数患者能够顺利度过妊娠期,确保母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