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需进行咽部视诊、血液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咽拭子培养、影像学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咽部视诊:通过肉眼观察扁桃体是否红肿、充血或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判断炎症程度。医生使用压舌板轻压舌根,充分暴露咽部结构,检查扁桃体大小及周围组织是否受累。视诊可初步区分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细菌感染常伴脓点,病毒感染多为弥漫性红肿。
2.血液常规检查:抽取静脉血分析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则淋巴细胞增多。血常规结果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若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能提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3.C反应蛋白检测:通过血液检测炎症标志物水平,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上升。该指标比血常规更敏感,能快速反映炎症活动状态,数值越高提示感染程度越重。动态监测可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抗生素使用。
4.咽拭子培养:用无菌棉签擦拭扁桃体表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培养结果需2-3天,但对选择针对性抗生素至关重要,尤其针对反复发作或耐药菌感染。操作时需避开唾液干扰,确保取样准确性。
5.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用于评估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并发症。超声可显示脓腔位置及大小,CT能清晰观察深部组织浸润范围。影像学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的患者,避免脓肿扩散引发更严重感染。
扁桃体炎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充分休息有助于恢复,过度用嗓可能加重炎症。出现呼吸困难或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防止并发症发生。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