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后确实有可能引发炎症,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导致发炎。是否发炎取决于水的清洁度、耳道环境以及后续处理方式。若进入的水含有细菌或耳道本身存在损伤,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
耳朵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外耳道皮肤较薄且敏感。当水滞留耳道时,潮湿环境可能破坏耳道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尤其是游泳或洗澡时接触不洁水源,细菌或真菌更容易侵入,引发外耳道炎。若耳道内有耵聍耳垢,进水后耵聍膨胀可能堵塞耳道,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发现耳朵进水后,应避免用棉签或手指深入掏挖,以免损伤耳道皮肤或将水推向更深部位。可尝试将头部侧倾,轻拉耳垂帮助水流出。使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一定距离吹耳道,或滴入少量医用酒精加速水分蒸发。若出现耳痛、瘙痒、听力下降或分泌物增多,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平时注意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可佩戴耳塞防护。